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策略聯盟研究領域與相關理論

「策略聯盟」研究係由「策略管理」領域而來。策略管理領域探討企業組織如

何在環境中成功競爭,希望透過對於產業、市場的關鍵性預測來思考如何為組織
帶來競爭優勢(Barney, 2001)。其中策略聯盟是一個極為普遍的方式,其近年大量
興起的案例更吸引廣泛的討論,已成為策略管理主要研究領域之一(Yasuda,
2005)。因此,所謂的策略聯盟研究,即為探討企業組織如何透過策略性找尋夥伴、
與夥伴聯盟,以得到種種利益增進其競爭優勢之討論。

回顧過去相關文獻,對於策略聯盟之研究多集中在其過程各階段的實證與討論
上(Das & Teng, 2000 ; Kale & Singh, 2009 ; Hoffmann & Schlosser, 2001)。而綜觀
各討論文獻,主要多聚焦於「策略聯盟的動機」、「策略聯盟的夥伴選擇」、「策略
聯盟的結構」等策略聯盟階段議題的討論上。在動機上,過去研究主要關注企業
組織為何要進入策略聯盟、為什麼形成策略聯盟、其理由與動機為何等等問題
(Dodourova, 2009 ; Glaister & Buckley, 1996)。而在聯盟夥伴選擇的討論上,過去
研究則多探討企業組織如何選擇夥伴、其標準為何,又怎麼與夥伴進行溝通等議
題(Brouthers et al. , 1995)。在聯盟的結構探討上,過去相關研究則聚焦於企業之
間怎麼聯盟、其模式為何,包括了結構設計、聯盟形成後的管理等等議題(Brouthers
et al. 1995; Judge & Dooley, 2006 ; Bierly & Coombs, 2004)等等議題。
而除了上述三大聯盟階段的討論,許多研究也致力於探討該合作關係是否產生
正面「聯盟成果」,即聯盟是否能夠為企業組織帶來正面績效,又這些績效如何評
估 (Schilling & Phelps, 2007 ; Hynes & Mollenkopf, 2008 ; Mardukaityte, Roskelley
et al. 2009)。再以過去許多研究均發現策略聯盟具有極高的失敗率,因此,對於聯
盟成果之討論更進一步探討聯盟之關鍵成功、失敗要素,希望了解透過如何的聯
盟安排、設計更能夠達到彼此預設的目標,達到正向的績效表現(Dodourova, 2009 ;
Kale & Singh, 2009 ; Mardukaityte, Roskelley et al., 2009 ; Hynes and Mollenkopf,
2008 ; Hoffmann & Schlosser, 2001)。
然而,回顧過去策略聯盟相關研究,許多研究並無以特定理論觀點出發,而
僅僅是分析特定產業策略聯盟之形成與結果。而少數有理論架構之聯盟研究,各
學者以不同立場來觀察解釋聯盟行為,也使得每一個研究隨著所持理論觀點不同
而對於聯盟形成有不同的解釋。這些理論觀點包括了「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view)、「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策略行為理論」(Strategic Behavior Theory)、「組織學習理
論」(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roy)、「制度理論」(Institutionalisation)、「賽局理
論」(Game Theory)以及跳脫出經濟觀點的「網絡關係分析」(Network Theory)
等等。

而在這些理論之中,又以「交易成本理論」與「資源基礎觀點」最常被用以解
釋策略聯盟的形成,尤以用以解釋高科技組織間聯盟,為該領域的兩個主要理論
取向(Yasuda, 2005)。「交易成本理論」著重企業的成本,主張企業應以最少的成
本做出決策(Mardukaityte, Roskelley et al., 2009),而策略聯盟正是極小化這些成
本的最佳選擇,因為透過彼此的聯盟,企業能夠大幅降低監督夥伴動作與彼此交
易的成本 (Williamson, 1975 ; Kogut, 1988),以降低對整體環境的不確定性
(Burgers, Hill et al., 1993)。相關研究也證實透過聯盟契約的方式,的確能使夥伴
雙方降低對彼此之投機猜忌,進而產生正面的聯盟成果(Judge & Dooley, 2006)。
然而,儘管既有許多策略聯盟文獻採交易成本觀點,然而其焦點過度放置於企
業如何最小化成本,卻忽略了企業向外獲取資源的面向(Das & Teng, 2000),另外
也無法解釋許多聯盟行為例如組織互相學習、快速進入市場等。因此,在1990 年
代後,策略分析開始轉向組織內部資源,思考如何經由資源與能力的培養而形成
長期的競爭力,即「資源基礎觀點」所關注之面向(張美玲、孫瑞霙、王國樑,
2002)。
資源基礎觀點同時關注組織內部資源的分析以及外部的資源拓展,能夠充分解
釋策略聯盟種種形成原因,因此,近來受到許多學者所青睞。另一方面,回顧過
去相關文獻實證與討論,許多學者也證實資源基礎觀點的確較適合用來做為高科
技環境中之策略聯盟分析工具。例如 Yasuda(2005)分析高科技環境下企業組織
之聯盟動機發現,企業選擇聯盟的原因多是為了取得夥伴所擁有的資源,如各種
技術與時間等等,相較之下最小化其總成本支出則為較次要的考量。Das 與Teng
(2000)也指出資源基礎觀點為分析高科技環境下策略聯盟較好的理論取向,其
較交易成本理論更適合解釋高科技環境中組織聯盟之動機、形式、結構以及相關
表現。因此,本研究選擇以資源基礎觀點做為新聞網站策略聯盟議題之分析架構,
儘管各個觀點並不一定互相排斥,在許多情境脈絡下也能夠互相補充彼此觀點之
不足(Lin, Yang et al., 2009),然而,在不同產業或市場中仍有特定理論會是較佳
的解釋選擇,因其更符合該產業、市場的基本經濟程序(Barney, 2001)。因此,在
新聞網站為數位匯流下的新產物因素下,資源基礎觀點應較其他理論適用來分析
相關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