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不同聯盟結構具有不同之優劣勢

另一方面,過去討論文獻也指出,不同的聯盟結構偏好具有不同的優劣勢,
必須審慎選擇考慮。在僅僅透過契約、不包含資產結合之「非股權聯盟」中,儘
管此管理模式能夠提供較高的夥伴彈性、較少的承諾,但可能不利於知識、無形
資產的交換與長遠投資,因此,其常常用以短期之聯盟關係。而藉由結合兩個組
織資源創造新分離的實體的「合資」聯盟方式,由於該實體公司具有夥伴雙方之
代表員工、且彼此保持密切溝通,因此利於彼此的資源交換,但同時也限制了彼
此策略彈性。相較之下,「股權聯盟」由於某方或雙方擁有彼此部分資產,較容易
監督表現,且不用面對如合資企業建立新實體的挑戰,如整合組織、文化系統等,
因此較易有良好的聯盟表現;然而,股權聯盟也有其缺點,在此聯盟形式之下,
雙方互動多在上層,其扮演了核心資訊轉換角色,而組織較下層的人員則較少有
互動的機會(Bierly & Coombs, 2004)。
在實證研究上,Bierly 與 Coombs(2004)在其以大型製藥廠為研究對象之實
證研究中,發現非資產性的聯盟結構設計由於承諾較少,不利於知識等無形資源
交換以及長遠投資,但是最有彈性不容易失敗。另外,相關實證研究也指出股權
性聯盟的確因其容易監督夥伴而有較好的聯盟表現,只要彼此聯盟上能有風險平
均分擔的設計,例如夥伴之間有相同比例之資金投資、避免單方面承受過度風險,
就能大幅提升其聯盟成功機率(Lorange & Root, 1992)。再者,許多研究也指出夥
伴之間的監督機制若能以「資產所有權」方式聯盟,例如彼此入股或者共同創造
一個有兩方股權之新實體,都能夠有效降低合約、監督等成本,保持聯盟結構的
穩固性(Kale & Singh, 2009)。
不同的結構為聯盟帶來不同的優勢與劣勢,然而近來許多聯盟研究之討論逐
漸指出,由於並非夥伴所有的資源對於組織本身都是有價值的,且為了保持本身
的商業彈性,加上隨著網路資訊的發展、組織獲取夥伴訊息的速度倍增,組織彼
此的聯盟越來越傾向「非涉及股權」的策略聯盟。其透過單純的契約、承諾進行
聯盟,以降低傳統彼此持股之「股權聯盟」、共同成立新獨立公司之「合資」所耗
費的時間與資金成本,成為聯盟結構之趨勢(林博文等,2003)。
綜上對於於聯盟結構之文獻回顧,可以發現資源基礎觀點與其他理論所聚焦
之解釋有所差異,相較於其他理論觀點,資源基礎觀點更強調資源如何影響聯盟
形式,而較不關注彼此的聯盟信任與風險議題。例如賽局理論著重聯盟構成之間
的信任與監督機制,認為彼此的信任對於聯盟穩固之貢獻比起合約保護更為重要
(Judge & Dooley, 2006);另外,許多基於該理論之研究也聚焦夥伴之間彼此看法
對聯盟之影響,例如組織認為夥伴可能進行投機行為的可能性越高、彼此的信任
度越低,則該聯盟越可能產生負面的績效表現(Luo, Rindfleisch et al., 2007)。而相
較之下,資源基礎觀點較關注為組織與夥伴所擁有的資源類型如何影響的其策略
聯盟的形式偏好,相對較少關注彼此的信任議題。
因此,以資源基礎觀點分析新聞網站策略聯盟結構,隨著網站本身與夥伴所擁
有資源性質之不同,應會有不同的聯盟形式偏好,而這又因不同偏好之優劣勢而
進一步影響聯盟的成功可能性。但由於新聞網站平台、互動等特性,都使其在聯
盟形式上與一般組織有所不同,而網路的互動性也可能促使新聞網站產生不同的
聯盟結構,如可能與過去傳統媒體多為交換品牌、專欄聯盟等方式不同。因此,
基於資源基礎觀點,本研究希望具體地了解新聞網站與夥伴的聯盟形式為何,如
何受到自己以及夥伴的資源所影響,又這些不同聯盟結構帶來何種優劣勢,使聯
盟表現更加良好或是更不穩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